认证概述
认证等级体系
-
基础合规级初步建立数据治理策略与责任矩阵,明确数据分类标准及基本管理流程,满足法规最低要求。
-
体系融合级将数据治理深度融入业务战略,建立跨部门协作机制,实现数据质量监控与风险量化评估。
-
价值优化级构建自动化数据资产价值评估模型,支撑创新业务场景(如数据产品开发),形成持续改进的治理文化。
认证核心价值
-
提升效率通过统一数据标准和质量管理流程,减少数据冗余与错误,保障业务决策的准确性与时效性。
-
风险管控满足《数据安全法》、GDPR等法规要求,建立数据安全防护体系,降低泄露、滥用导致的法律与声誉风险。
-
提升价值促进跨部门数据共享与流通,支持数据分析驱动的业务创新(如精准营销、智能运营),创造新收益来源。
-
优化成本规范数据存储、备份策略,减少硬件资源浪费及运维成本,提升IT投入产出比。
-
增强竞争力国际认证资质彰显组织数据治理能力,提升客户/合作伙伴信任度,助力国际市场拓展。
认证要求
框架搭建

组织需成立数据治理委员会,由高层管理者直接领导,明确治理目标与战略对齐业务方向。要求制定覆盖数据全生命周期的治理政策,包括数据分类分级标准、质量评估指标(如完整性、准确性阈值)、安全控制措施(加密、访问权限),并建立责任矩阵明晰各部门职责。
制度化实施

必须将“评估-指导-监督”模型嵌入治理流程:
评估:定期审计数据风险(如安全漏洞、合规缺口)和价值潜力(如业务场景应用效果);
指导:基于评估结果制定改进计划(如优化数据共享协议、更新加密策略);
监督:设立KPI(如数据事故率、治理覆盖率)监控执行效果,确保闭环管理。
技术与管理控制整合

需部署数据安全技术措施,包括静态/传输加密(AES-256、TLS)、访问控制(RBAC权限模型)、审计日志全记录;同步建立管理流程,如数据血缘追踪、元数据管理、介质销毁流程(符合NIST SP 800-88标准),确保技术与管理协同防护。
持续改进

组织需每年开展内部审核及管理评审,根据漏洞扫描、渗透测试结果更新控制措施。认证需通过第三方机构审核,提供体系运行证据(如政策文件、审计报告、培训记录)及持续改进案例,证书有效期三年需年度监督审核维持。
服务流程
成功案例